上週五的晚上,我坐在客廳聽著音樂,一邊寫著絲路的遊記,寫到累了,便拿起手機開始滑著FB,就這樣,當天晚上我就看到了奕含的消息,我看過房思琪的導讀,看過奕含的口白介紹,但是還沒買回來認真讀完,只是這本書名,一直存在我的腦海中。
當天晚上,我躺在床上關上燈後,怎麼都睡不著,我一直想起有一次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,寫了一封信,寫下了這幾年的我,我的生活,我去過的地方,以及我的心情,一邊寫,眼淚就一直無法停止的掉。
過了幾天,新聞鋪天蓋地的出現,嗜血跟無限膨脹的價值觀,亟欲找到出口,大家都想得到一個結論:就是這位老師害死了她。
這個結論是令人感到欣慰的,令人不用懷疑這個世界的。
「一個優秀的女孩,一定是有什麼原因,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。」
多麼完美的起承轉合,有強烈原因,有背景,有結果,讓所有人都覺得再合理不過。
為什麼大家不想認真的面對精神疾病這件事情呢?為什麼是因為這個老師,而不是我們所害怕的這個世界跟社會殺了奕含呢?
因為沒有精神崩潰,沒有行為脫序,沒有神智不清,我們像是正常人一樣吃飯上班,那就表示我們沒有問題,要看開,要堅強,要勇敢,要對自己負責,然後你就會好了。
我們不能接受人性會有這麼晦暗的角落,不能接受生命會沒有強烈理由的結束,那樣會讓我們對於人生失去信心,出現懷疑,所以最後社會選擇了一個讓所有人都心安的結論,是老師害了她,而不是那無數次失眠的夜,無數個內心恐懼與悲傷的情緒,無數次被自己與他人否定的失望。
不是,不是因為精神疾病。
因為那太讓人覺得沮喪了。